重庆市打造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改革典型案例(第三期)
编者按: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“中国式现代化、民生为大”的指示精神以及市委、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,蹄疾步稳推动我市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建设提质扩面。“重庆发改”微信公众号将持续宣传我市打造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改革经验做法及典型案例。
长寿区“四区联动”探索超大社区
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建设实践
长寿区菩提街道菩提社区成立于2016年11月,位于城区核心区域,幅员面积16.5平方公里,涉及常住人2.68万户、7.2万余人,是集生活社区、商业街区、产业园区、旅游景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社区,社区居民结构复杂且服务需求多元。菩提社区立足超大社区实际,明确“四区联动·全龄共享”发展定位,聚焦服务社区、服务街区、服务园区、服务景区四大维度,优化宜居、宜业、宜游、宜学、宜养服务,创新构建全龄友好、商居融合、产城共荣、景社共生的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。先后获评“重庆市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示范社区”“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”等荣誉称号,纳入全市首批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建设点位。
一
聚焦生活社区
打造全龄友好型宜居服务体系
坚持“民有所需、我有所应”,围绕“空间覆盖、服务精准、治理协同”三大维度,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。
一是构建全龄可及的服务空间。围绕社区设施完备度,梳理社区居民高频需求清单,在居民聚集区加密布局社区小公园2个、健身路径3条、社区助餐点1个、社区阅读角3个,增设“文化超市”1家,打造“下楼即达”的便捷服务空间。聚焦特殊群体,引入社会资本600余万元,建成渝馨家园、阳光儿童康复中心等专业机构,有效缓解残疾人、问题儿童等特殊群体医疗康复资源短缺问题,累计惠及780余名残疾人和60余名问题儿童,实现特殊服务有保障。
二是定制全龄需要的服务内容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,创新“公益+低偿+市场”运营机制,整合区级平台公司600平方米商住用房,撬动社会资金60余万元,联合益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建“渝好空间”综合服务体,打造集便民服务、文化休闲、健康诊疗、助老托幼、议事协商于一体的服务枢纽,累计开展志愿服务、家风传承等文化活动60余场,开设少儿编程、书法启蒙等家庭教育课程18期98场次,参与居民达7800余人次,实现服务资源与社区需求的可持续循环,成为居民“家门口的幸福港湾”。
三是健全全龄共享的治理机制。社区与金科智慧服务集团长寿分公司合作,建成“邻聚里网格驿站”,着力发挥让群众冷可取暖、热可纳凉、烦可解忧、疑可解惑四大功能,构建“小区支部+网格驿站+自治组织”联动体系,探索“网格驿站+”多元矛盾化解和服务新模式,下沉医保缴纳、养老待遇资格认证等公共服务事项40余项,打造5分钟便民服务圈。挖掘“社区能人”组建“松联调解室”,通过倾听民情民意、疏导民声民怨、解决民忧民难,打造矛盾纠纷的“终点站”,化解矛盾纠纷260余起;成立“美凤大姐”线上妇联,发动近300名家政从业者,开展各类巾帼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,协调解决各类家庭纠纷900余起,为困难群众捐款4万余元,照顾孤寡老人12人,用“微服务”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展开全文

社区“月满中秋”嘉年华

社区早教活动
二
聚焦商业街区
构建活力便捷的商居融合体系
以“商居共生、互促共赢”为目标,通过设施补短板、服务提能级、机制强动力,推动商业街区向“生活共同体”转型。
一是夯实商居融合设施基础。针对居民“健康服务覆盖远、夜间用餐选择少、新业态从业者休憩空间缺”等诉求,依托紧邻古镇商圈区位优势,以金科美邻汇美食街、古镇文创街为核心,联动辖区5个居民区开展空间规划,精准增设“健康药店”“深夜食堂”“小哥驿站”等适配性便民设施,实现基础医疗全覆盖,日均服务夜间用餐群体80人次、新业态从业者40人次,推动商业空间与社区功能深度融合。
二是提升商居融合服务能级。为破解商业街区“高峰拥堵、低峰冷清”的时段性供需失衡问题,推出“早午晚市”错峰消费优惠等市场化举措,覆盖家庭4772户,引导消费分流、激活街区活力。建立“小微企业用工需求清单”与“居民就业能力清单”,通过社区网格群、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送岗位信息,促成就业120人,其中35%为就业困难群体,实现双向就业需求精准对接。用好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,贯通“全民反诈”“根治欠薪”等市级应用,构建完成L2级实景化地图,投用占道经营AI智能监测,规范临街店面占道经营620余家、劝离游摊770余户,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。
三是激活商居融合内生动力。探索“公益+商业”运营模式,引入社会资本80余万元,以社区房屋入股,共建社区智慧食堂,配套老年和特殊人群“234”专属助餐补贴,月服务居民超6000人次,建立“经营利润20%反哺社区”机制,形成“服务—收益—反哺”良性循环,推动商业资源向社区治理持续注入活力。

金科美邻汇文创街区实景图
三
聚焦产业园区
健全产住融合的宜业服务体系
以“产城共荣、资源共享”为导向,通过机制联建、就业联动、人才联享,推动园区向“产城融合社区”升级。
一是构建协同服务机制。以“组织联建、资源联动、服务联做”为抓手,推动园区单位、企业、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社区治理,与40家企业、3家社会组织签订《产城共荣共建协议》,细化“环境治理、设施补短板、安全联动、文化共享”4大类12项任务。与重庆小康动力公司、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等单位结对共建,建立“580”志愿者队伍,定期开展文明引导、平安夜巡,划分园区专属网格2个,覆盖规上企业16家,治安事件处置效率提升50%,实现“治理共担、成果共享”。
二是创新就业服务模式。搭建经开区与化工职大常态化沟通协作平台,联合化工职大开设“化工工艺”“机电维修”等成人专科班,为企业职工提供“学历提升+技能进阶”定制化服务,首批学员已有25人通过技能考核晋升为班组长,与小康动力、川维化工等重点企业合作,为职校学生开通“实地研学+跟岗实训”实践通道,已有280人通过实训考核入职,实现产教资源深度融合。聚焦“企业招工难、居民就业难”双向痛点,协调金科、保利、小康等知名企业每年定向提供岗位,通过“定岗开发、技能培训、送岗上门”模式,累计培训失业人员3600余人次,带动居民再就业1460余人,实现就业服务精准触达。
三是完善人才服务场景。在园区核心区域及社区接驳区,建设集人才公寓、政务服务中心、青年社交空间、人才驿站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,累计配建人才公寓467套,联合管委会定制配送钟摆通勤、高品质托育、特色餐饮等“一站式”生活服务包,日均服务人才120人次,通过高品质服务吸引人才扎根,间接带动社区消费与公共服务升级。

共青团 “伙伴计划”志愿者培训会
四
聚焦文旅景区
深化景社融合的宜游服务体系
以“文化共享、主客互动”为核心,推动景区从“封闭管理”向“开放共享”转型,构建“景中有社、社中有景”的融合新场景。
一是景区开放推动景社深度融合。打破传统景区“封闭管理”模式,开放景区内万寿天梯广场、寿文化生态绿地、古刹周边健身步道等3类核心公共空间,社区居民休闲场地面积从0.5万平方米扩展至8万平方米,景区日均客流量从开放前的200人次增至800人次,其中居民占比45%。景区每月举办“寿文化节”“古刹禅修体验”等活动,2025年累计举办活动42场,居民参与率达35%,景区内千年古刹“菩提寺”素斋馆推出“居民优惠餐”,日均服务居民120人次,万寿天梯增设6处“便民休息站”,为居民免费提供热水、急救药品,切实将景区资源转化为居民福祉。
二是旅游服务拓展便民功能。在景区主要出入口设置社区旅游服务中心,整合“咨询、应急、票务、租物、展销”五大功能,服务中心设置“社区便民窗口”,提供水电燃气代缴、社保查询、快递代收、老年证办理等12项高频服务,日均服务居民150人次,实现便民服务“一站式”供给,让居民与游客共享便利。
三是文化共享促进主客互动。社区从退休教师、非遗传承人、百岁老人家属中招募“寿文化义务讲解员”50人,开展“寿文化历史”“长寿民俗”等专题培训8场,累计服务游客800批次,游客满意度达92%,同时为社区居民开展“寿文化故事会”12场,覆盖居民500人次,90%参与居民表示“更了解家乡文化”。鼓励居民利用自家院落、商铺经营“寿文化主题小业态”,目前社区已培育10余家此类小业态,带动就业60人,让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。

万寿天梯广场开展青少年国际象棋活动现场

菩提山景区开展万人登高活动
来源:重庆发改
平台支持:第1眼TV-华龙网舆情事业部

评论